一位环卫工人,
每天都非常勤恳地工作,
他每天的工作内容总是那样单调、无趣。
他扫的街道有许多是以历史名人命名的,
如佟麟阁路、赵登禹路等等。
他每天扫这些街道,
但对街名并没有多想。
有一天一对过路的父子关于街名的对话,
让他注意到这里面是有故事的。
于是,他决定要去了解这些人。
他利用空闲时间去图书馆借阅有关的书。
他发现这些人是国家的英雄,
背后有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。
当他走进英雄的世界,
经常看得热血沸腾,
常常为英雄的逝去叹息流泪。
慢慢地,他对这些故事都烂熟于心了。
回到家里,
他常常为街坊邻里讲述,
业余还在社区志愿服务,
给盲人讲故事。
他总能给大家讲解得清晰又生动,
大家听了,都觉得十分精彩,
他自己也受到不小的鼓舞。
现在他还在做着每天扫街的环卫工作,
但他一边扫街,
一边感受这些人名背后的故事,
既兴奋,又自豪,
干得更起劲了。
他打扫的街道干净整洁,
受到群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。
可能有人质疑:难道不该关注结果吗?
其实,关注结果也是对的,
因为我们做事的原始动因就是把结果作为目标去追求,
关注结果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,
这会让我们获益匪浅。
但是,应该注意的是,
这是从管理学角度来观察产生的结论。
一个成功的企业,
从管理层面上看,
一定是关注结果的。
一家印刷厂的老总就向我说过,
他们厂的企业文化就是要追求结果,
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。
而企业聘请的管理咨询师却建议中层干部要重视过程、享受过程。
老总一听立刻火冒三丈,
说:“不对,你这么讲不是把我们企业文化倒过来了么!
我们就是要追求结果!
不仅要把产品及时生产出来,
而且还要做得出色,
时间、质量都要有保证。”
其实这一矛盾就像内科大夫和外科大夫治同一个病思路的不同。
比如说胃溃疡,
内科大夫主张保守治疗,
吃保护胃黏膜的药、吃绵软的食物调养;
而外科大夫主张手术治疗,
切开来或者做个胃镜看看哪儿出问题了,
做个修补手术。
同样是看一个病,都是为了治好它,
只不过是观察视角不同:
一个从外部看,一个从内部看。
我们既不能否定内科的说法,
也不能否定外科的说法。
管理咨询师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,
而厂长要的结果是从生产流程、
产品质控的角度说的。
担任厂长这一职务的人,
怎么可以说“不要关注结果”呢?
“不关注结果”岂不是要出废品、耗工时、提高成本?
所以,做厂长一定要“追求结果”。
但厂长手下的员工,
一定要关注过程,
才能出好产品、有好结果。
因为印刷环节的人为了完成任务,
需要按照厂长指示,
一丝不苟地履行每一道工序才行。
只有印刷工人饶有趣味地集中全部精力、
调动全部智慧执行工艺流程,
产品才能印得好。
如果负责一线印刷的员工也和厂长一样,
只关注结果,不注重生产细节,
该调稀的没调稀,该标红的没标红,
即便是想注重结果也无从谈起,
就该直接生产残次品了。
对于一个团队和团队领导人来说,
结果是最重要的。
因为整个团队的活动,
目标只有一个,就是达到预期的结果。
所以作为领导者,特别关注结果是正确的。
但是从具体的每个成员内心世界的状态出发,
必须从过程当中发现乐趣,
必须饶有趣味地执行这个过程,
而不仅仅关注结果。
当他能够享受执行过程中的快乐时,
结果必然是好的。
当他不能享受过程的快乐,
只是一味关注着结果,
他的心态就失衡了,
操作就不准确了,
结果就难免出错。
即便作为一个领导者,
他在关注团队目标是否能够达到的同时,
也得享受做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快乐,
他的工作才能有好结果。
从得到幸福感的角度来考虑,
享受过程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。
例如,一部新电影要公映,
电影公司做了大量的推广、宣传工作,
筹备了隆重热烈的大型首映式,
我们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期待去看。
等到真去看了电影,
幸福感可能不如我们在看电影前期待阶段时强烈:
我们持续地关注、收到各种宣传信息、
选择影院、坐进影院等待开场的过程,
始终是兴奋而期待的。
看了一个钟头,这种期待感还没有消减。
到真正看完了,通常我们会觉得,不过如此。
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与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有时不尽相同。
我们知道有两种标准,
一种叫外部标准,
另一种叫内部标准,
内部标准符合生命的本质要求。
比如所有人都要走人行道,
不随地吐痰,这就是外部标准。
遵守了,大家都说你有公德心。
但是,有一天深夜你要过马路,
街上没有人也没有车,
如果还非得走到一千米以外的人行道过马路,
这就不算健康行为,因为这违反了内部标准。
内部标准的要求是,
天这么晚了我需要赶紧回家,
现在不刻意走到人行道那儿,
也不会妨碍谁,
也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,
更不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,
这样做无可厚非。
比较这两种标准的话,
对社会来讲,外部标准最重要。
社会管理者必须强调,
哪怕是没人看着,
为了自己和大家,
你也要走人行道。
社会管理者在号召的时候,
他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。
但即便是社会管理者自己,
在深夜的情形下,
他也应该尊重自己的内部标准,
赶紧抄近道回家。
而为了社会稳定,为了大众的安全和健康,
这样的号召和要求就是对的,
不存在他是不是心口不一、言行相悖的冲突。
相比刚才印刷厂的例子,
作为管理者的厂长就应该关注结果,
作为员工就应该关注过程。
对个体而言,让内部标准适度超过外部标准,
才会减少生活的冲突。
如果我喜欢做企业家就应该去做,
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,
大家都欢迎我,那就再好不过了,这符合了我的内部标准。
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,
为了顺应企业发展,
有时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貌似有违初衷的事。
其实,人这一辈子,
有很多时候都难免做一些和自己初衷不那么一致的事情,
有很多时候都要说一些自己不愿意说的话。
不仅仅是作为企业家,
作为父母,作为孩子,作为任何角色,
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不可能随时随地把自己想说的话随意地表达出来。
这里不存在着自己说“违心话”难受不难受的问题,
只是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种“难受”。
且不说这种“难受”对结果的实现会有多大助益,
回想整个创业或者养育孩子的过程,
只要我们全面地回归对内部标准的追求,
这些貌似违背初衷的“难受”的感觉,
只会成为我们走向成熟的插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