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追求过程,老板追求结果,你追求的是什么
发布时间:2019-06-24 原文来自:未知

  一位环卫工人,

  每天都非常勤恳地工作,

  他每天的工作内容总是那样单调、无趣。

  他扫的街道有许多是以历史名人命名的,

  如佟麟阁路、赵登禹路等等。

  他每天扫这些街道,

  但对街名并没有多想。

  有一天一对过路的父子关于街名的对话,

  让他注意到这里面是有故事的。

  于是,他决定要去了解这些人。

  他利用空闲时间去图书馆借阅有关的书。

  他发现这些人是国家的英雄,

  背后有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。

  当他走进英雄的世界,

  经常看得热血沸腾,

  常常为英雄的逝去叹息流泪。

  慢慢地,他对这些故事都烂熟于心了。

  回到家里,

  他常常为街坊邻里讲述,

  业余还在社区志愿服务,

  给盲人讲故事。

  他总能给大家讲解得清晰又生动,

  大家听了,都觉得十分精彩,

  他自己也受到不小的鼓舞。

  现在他还在做着每天扫街的环卫工作,

  但他一边扫街,

  一边感受这些人名背后的故事,

  既兴奋,又自豪,

  干得更起劲了。

  他打扫的街道干净整洁,

  受到群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。

  可能有人质疑:难道不该关注结果吗?

  其实,关注结果也是对的,

  因为我们做事的原始动因就是把结果作为目标去追求,

  关注结果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,

  这会让我们获益匪浅。

  但是,应该注意的是,

  这是从管理学角度来观察产生的结论。

  一个成功的企业,

  从管理层面上看,

  一定是关注结果的。

  一家印刷厂的老总就向我说过,

  他们厂的企业文化就是要追求结果,

 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。

  而企业聘请的管理咨询师却建议中层干部要重视过程、享受过程。

  老总一听立刻火冒三丈,

  说:“不对,你这么讲不是把我们企业文化倒过来了么!

  我们就是要追求结果!

  不仅要把产品及时生产出来,

  而且还要做得出色,

  时间、质量都要有保证。”

  其实这一矛盾就像内科大夫和外科大夫治同一个病思路的不同。

  比如说胃溃疡,

  内科大夫主张保守治疗,

  吃保护胃黏膜的药、吃绵软的食物调养;

  而外科大夫主张手术治疗,

  切开来或者做个胃镜看看哪儿出问题了,

  做个修补手术。

  同样是看一个病,都是为了治好它,

  只不过是观察视角不同:

  一个从外部看,一个从内部看。

  我们既不能否定内科的说法,

  也不能否定外科的说法。

  管理咨询师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,

  而厂长要的结果是从生产流程、

  产品质控的角度说的。

  担任厂长这一职务的人,

  怎么可以说“不要关注结果”呢?

  “不关注结果”岂不是要出废品、耗工时、提高成本?

  所以,做厂长一定要“追求结果”。

  但厂长手下的员工,

  一定要关注过程,

  才能出好产品、有好结果。

  因为印刷环节的人为了完成任务,

  需要按照厂长指示,

  一丝不苟地履行每一道工序才行。

  只有印刷工人饶有趣味地集中全部精力、

  调动全部智慧执行工艺流程,

  产品才能印得好。

  如果负责一线印刷的员工也和厂长一样,

  只关注结果,不注重生产细节,

  该调稀的没调稀,该标红的没标红,

  即便是想注重结果也无从谈起,

  就该直接生产残次品了。

  对于一个团队和团队领导人来说,

  结果是最重要的。

  因为整个团队的活动,

  目标只有一个,就是达到预期的结果。

  所以作为领导者,特别关注结果是正确的。

  但是从具体的每个成员内心世界的状态出发,

  必须从过程当中发现乐趣,

  必须饶有趣味地执行这个过程,

  而不仅仅关注结果。

  当他能够享受执行过程中的快乐时,

  结果必然是好的。

  当他不能享受过程的快乐,

  只是一味关注着结果,

  他的心态就失衡了,

  操作就不准确了,

  结果就难免出错。

  即便作为一个领导者,

  他在关注团队目标是否能够达到的同时,

  也得享受做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快乐,

  他的工作才能有好结果。

  从得到幸福感的角度来考虑,

  享受过程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。

  例如,一部新电影要公映,

  电影公司做了大量的推广、宣传工作,

  筹备了隆重热烈的大型首映式,

  我们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期待去看。

  等到真去看了电影,

  幸福感可能不如我们在看电影前期待阶段时强烈:

  我们持续地关注、收到各种宣传信息、

  选择影院、坐进影院等待开场的过程,

  始终是兴奋而期待的。

  看了一个钟头,这种期待感还没有消减。

  到真正看完了,通常我们会觉得,不过如此。

  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与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有时不尽相同。

  我们知道有两种标准,

  一种叫外部标准,

  另一种叫内部标准,

  内部标准符合生命的本质要求。

  比如所有人都要走人行道,

  不随地吐痰,这就是外部标准。

  遵守了,大家都说你有公德心。

  但是,有一天深夜你要过马路,

  街上没有人也没有车,

  如果还非得走到一千米以外的人行道过马路,

  这就不算健康行为,因为这违反了内部标准。

  内部标准的要求是,

  天这么晚了我需要赶紧回家,

  现在不刻意走到人行道那儿,

  也不会妨碍谁,

  也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,

  更不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,

  这样做无可厚非。

  比较这两种标准的话,

  对社会来讲,外部标准最重要。

  社会管理者必须强调,

  哪怕是没人看着,

  为了自己和大家,

  你也要走人行道。

  社会管理者在号召的时候,

  他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。

  但即便是社会管理者自己,

  在深夜的情形下,

  他也应该尊重自己的内部标准,

  赶紧抄近道回家。

  而为了社会稳定,为了大众的安全和健康,

  这样的号召和要求就是对的,

  不存在他是不是心口不一、言行相悖的冲突。

  相比刚才印刷厂的例子,

  作为管理者的厂长就应该关注结果,

  作为员工就应该关注过程。

  对个体而言,让内部标准适度超过外部标准,

  才会减少生活的冲突。

  如果我喜欢做企业家就应该去做,

  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,

  大家都欢迎我,那就再好不过了,这符合了我的内部标准。

 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,

  为了顺应企业发展,

  有时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貌似有违初衷的事。

  其实,人这一辈子,

  有很多时候都难免做一些和自己初衷不那么一致的事情,

  有很多时候都要说一些自己不愿意说的话。

  不仅仅是作为企业家,

  作为父母,作为孩子,作为任何角色,

  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不可能随时随地把自己想说的话随意地表达出来。

  这里不存在着自己说“违心话”难受不难受的问题,

  只是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种“难受”。

  且不说这种“难受”对结果的实现会有多大助益,

  回想整个创业或者养育孩子的过程,

  只要我们全面地回归对内部标准的追求,

  这些貌似违背初衷的“难受”的感觉,

  只会成为我们走向成熟的插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