积极心理暗示,让孩子远离厌学烦恼
发布时间:2019-06-15
原文来自:未知
案例:一个孩子考试没考好,放学回到家后就钻进屋子里了,家长二话不说,把门一开就先打骂一顿,然后唠唠叨叨没完没了。打完了,孩子反而变得无所谓了,孩子想反正也挨打了,所以后面家长唠唠叨叨说了很多,他根本没听。 “孩子长大了,教育不要直不楞登,要巧妙一点。孩子关上门意思就是不让你进去说,不想听你说。”
孩子第二次考试没考好,又钻进屋里,把门关上了。孩子父亲没有进门,在门外对孩子的母亲说:“咱俩说的话,可别让孩子听见。”其实声音正好能让孩子听见。孩子一听想,“不让我听,我偏要听。”于是就趴在门口听。父亲说,“孩子没考好,可咱们孩子有志气,这次一定会吸取教训,下次一定会努力!你猜咱孩子在屋里干嘛呢?正偷偷下决心呢。”其实孩子根本没下决心,一听到这话就开始下决心了。然后母亲又说,“孩子没考好,也不能全赖孩子啊,咱俩也有责任啊,咱平时也没好好抓他学习,有点时间就打麻将。要检查,别让孩子检查,咱俩先做检查。”正说着,孩子推门出来了,激动地说:“爸爸妈妈,不赖你们,赖我,这次没考好,下次我一定好好学,考出好成绩!”
在此处,两位聪明的家长很巧妙的应用了积极心理暗示。暗示孩子要下决心好好学习,也起到了鼓励孩子的心理暗示。
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?怎样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学习?这不仅是让父母们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,更是直接关乎新时代孩子成长与成才的重大课题。
孩子不爱学习、不喜欢学习,其实是一个学习心态问题。孩子厌习,是受教育环境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所致。其中之一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某学科考试考砸了,受到家长、老师的指责,心理挫折导致讨厌某一科。越是学不好,就越是不想学;越不学,就越学不好。这样恶性循环,渐渐导致孩子厌学,最后干脆就不学了。
在心理学上,有一个专业词语,叫“习得性无助”,用通俗的话讲,就是“习惯性的消极、无助感”。孩子一旦形成了“习得性无助”,形成了对自己学习某一学科的消极认识,他就会在内心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暗示语:“我不适合学数学”“我对语文没兴趣”“我可能没别人聪明”。如果孩子产生了这种消极心理暗示,即使有再好的学习方法和名师指导,也不可能把成绩提高起来。
所以,家长在孩子遭遇挫折时,不要对其进行责怪,应该对孩子进行关怀,让其释怀,并且加以鼓励,给予他积极的心理暗示。
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给老师们上过这样一堂课:他抱来一只大公鸡放到讲台上,然后撒了几粒米,按着公鸡的头让公鸡吃米。结果,公鸡躲躲闪闪,说什么也不吃。后来,他把公鸡放开了,在地上撒了几粒米,自己走到一旁,公鸡一会儿就跑过来自己啄米了。叶圣陶对老师们说:“我们的教育就像喂这只公鸡。按着孩子,让孩子被动学习不会有好的效果。我们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,让孩子主动学习才行。”
巧妙运用积极心理暗示,让孩子远离厌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