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青春对话(案例分析)
发布时间:2019-06-15 原文来自:未知
  1. 男,高中生

  我是在重点中学读的初中,由于学习努力,所以各科成绩都很优秀,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及省里举办的知识竞赛,获得了很好的成绩,被同学们称为“神枪手”。

  但是,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,中考后,由于有关部门错发了通知书,我比其他同学晚入学一个多月。那段日子的苦闷与失落是我这辈子也忘不了的。当我坐进重点中学的课堂时,却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回以往的学习热情了,老师讲课时我无法集中注意力,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懒得去完成,原本有趣的知识变得枯燥无味。我开始讨厌上学,并且开始逃学,现在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差生。

  心理点评:

  心理研究发现,挫折心理不但在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,而且在目标延迟达到时同样也会产生。不能及时进重点,使他产生了挫折心理,一直在学习上很顺利的他,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乱了手脚。他之所以对学习提不起兴趣,是因为他不能及时调节受挫心理,无法将注意力从挫折事件上转移开。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,谁都会遇到挫折,如果他能认识到这一点,就不会再自怨自艾了,而是应该庆幸,自己得到了一次磨炼心理素质的机会。一个人对挫折的耐受力,是可以在生活中培养的。学习之余,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,比如打球,在这个过程中,既能体会到成功的感觉,也能体会到失败的感觉,从而认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,没有必要为一时的不如意而一蹶不振。

  2.女,高二学生

  我是奶奶带大的,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如同浸在了蜜罐中,但是我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却因此被“剥夺”了。同学们都说我太自私,不愿与我来往。那时我想,你们不愿理我,我还不愿理你们呢。于是,我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圈子里,一心扑在学习上。可上高中后,我的心忽然变得不安分起来,看着班上同学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聊天,一起讨论问题,感觉到自己特别的孤单。我试着走近她们,可总也融不进去,大家好像也不喜欢我。渐渐的,我想到上学就发愁,因为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会让我觉得更加孤独。再后来,发展到上课无法认真听讲,学习成绩陡然下降。现在,我都不想上学了,我想退学,可又怕伤父母的心,真不知该怎么办。

  心理点评:

  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表现。恰当的人际距离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孤独感,缓解压力,振奋精神,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如果能与同学处理好关系,就会觉得自己有归属感,有被认同感,同时也会觉得学校是一个快乐的地方,从而与学校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联系。如果与同学关系紧张,则容易讨厌学校,进而讨厌学习。

  其实,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儿童期就有所发展,比如在与同龄小朋友做游戏的过程中能学会谦让,学会遵守规则,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。而她的这一机会却被“剥夺”了,再加上家长的宠爱,使她形成了任性孤僻的性格,难以与人相处是可想而知的了。 面对这种情况,可以先从正确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入手,不要事事想着让家人迁就自己,而应主动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,多关心家人,多体谅家人,主动帮助家人克服困难,进而将这种品质扩展到与同学的交往中。我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,也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人际交往。相信在学会与人交往之后,她的厌学状态会有所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