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厌学”和“乐学”
发布时间:2019-06-15
原文来自:未知
“厌学”,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,由于内在动力原因,或外在因素影响,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和热情而不愿继续。
调查发现,“厌学”和“乐学”的人最大的区别,在于对待学习的心态。
“厌学”的人,多数把学习当成一件父母、老师要求做的苦差事来看待,把知识仅仅作为为了通过考试和获得高分而必须掌握的,因此学习的时候往往很不投入、很不情愿,不注意总结经验、不注意扩展,被教学拖着往前走,非常被动,学习效率常常比较低、效果比较差。所以“厌学”的人即使在中小学的阶段,由于各种学习要求和压力下被迫努力取得的学习成绩还不错,但是一旦没有了要求,常常会放弃学习,不再努力,变得颓废堕落。
“乐学”的人,并不把学习成绩看得很重,他们主动去寻找任何有意义的书籍、报刊、杂志等,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收集信息,充实自己;他们一旦开始学习,就非常投入,很少分心;对发现的问题喜欢追根究底,弄清来龙去脉;对学到的知识,喜欢举一反三地运用,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;他们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,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提醒,合理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。可以说,对“乐学”的人而言,学习是理解生活、理解社会、理解自然的方法,通过学习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和问题,从而获得成就感、成功感。?
简而言之,“厌学”的人对待学习的心态是消极、被动的;而“乐学”的人对待学习的心态是积极、主动的,学习获得的知识使他获得满足和成就感,而成就感又促使他想获得更多的知识,进而取得更多的成就。所以,“厌学”的人常常陷入学习的恶性循环,而“乐学”的人则能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。
心理专家建议:陪伴孩子共同成长,陪伴孩子共同发掘学习的乐趣,让我们的孩子们远离“厌学”的烦恼。